2015 賞蕈紀錄
至今我還沒有理出一個頭緒. 為什麼我們同梯的. 退休後都還這麼忙.
如果以前學生時代, 把時間運用得如此緊湊. 我現在早該是個博士了.
言歸正傳. 今年忙到沒時間去樹林裡訪蕈類. 直到朋友通知找到新蕈.
好高興見到一群好久不見的鳥友, 蕈友. 大夥都為這蕈而來. 它就是 :
珊瑚狀猴頭菌 ( Carol Tooth–fungus )
從上圖近看, 像一朵白色珊瑚. 靠下方腐木處子實體. 已有些轉黃色.
下圖看到他們全家分六束. 很誇張的靠在一棵倒下已腐爛的樹根上.
這附近還有幾處同樣的蕈. 只是都沒這裡大. 訪客不少. 拍照要排隊
路上有不少蕈類仍在相當好的狀況. 雖是以前看過的. 也值得拍拍.
白鬼筆 ( common stinkhorn )
路過一片樹林. 臭氣沖天. 果然找到一大片白鬼筆. 這種可食的蕈類.
分布很多. 每年都能看到不少. 只是這麼一群約20 個在一起. 很少見.
黏膠角耳 ( Jelly Antler )
它長在地上的腐木上. 鮮豔的橘紅色. 上端開岔. 很好認. 很漂亮.
這兩株近十公分高. 老遠就能被看到. 它有毒. 小動物都不敢吃它.
松杉暗孔菌 ( 拉丁學名 Phaeolus Shweinitzii )
又叫 “ 栗褐暗孔菌 “. 年輕時候是這顏色與厚度. 老化後變黑變薄.
在以前是很好的紡織物褐色染料. 全世界都有搭的足跡. 台灣也有.
牛肝菌 ( Bolete )
這個家族少說也有30種以上. 有些是美味的盤中材料. 有數種有毒.
前幾天的新聞說, 有兩位難民, 自己在野外採食後. 當晚中毒去世.
我貼上這張. 確定是牛肝菌. 然久久不能認定是哪種. 哀. 可憐的難民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