波羅的海邊漂亮的港都 - 格旦斯克 ( Gdansk )
如許多波蘭北部其他地方一樣. 格旦斯克在 1945年之前隸屬於德國.
往前推大約 150年間, 或歸普魯士, 或屬德意志. 皆在德人的管轄內.
此城歸德人管時, 名叫但澤 ( Danzig ). 波蘭管時, 就叫格旦斯克.
它的名字數百年就隨著歷史的演變而更迭. 恩恩怨怨. 盡在名中.
二次大戰尾聲中, 蘇聯聰明幸運的加入贏家一方. 戰後坐在會議桌上.
慘酷的拉鋸戰後. 除為自己割來一塊地外. 也將大片地劃歸波蘭.
1945年格旦斯克城裡, 近40萬的德人被迫搬遷到他們不熟悉的德國.
不論希特勒有多可惡, 這些150年來世居此地而被趕走的平民也無辜啊 !
城裡原住的1萬多波蘭人和後遷入者, 接收了這個當年炸得滿目瘡痍的老城.
非常有遠見的, 全體居民決定將老城完全復原重建. 這要比改為新式建築昂貴.
沿著城東, 達摩托瓦運河將貨物載往港口. 18世紀時它已是東歐最大港都.
19世紀時, 它的造船業獨霸一方. 上圖是運河邊美麗的商店街和步行道.
下圖那造型特殊的木質起重機, 如今卸下豐功偉業. 改闢為海洋博物館.
沿著河邊大道, 往老城最大的進城門是16世紀蓋的 “ 綠門 “.
穿過綠門, 大街兩旁是 14世紀時達官貴人與貴族的居所. 古典華麗.
波蘭地陪說, 這是當時請來荷蘭人設計與建造的. 所以貌似阿姆斯特丹.
如此一來, 既討好了整團荷蘭人. 又巧妙的不提這城是德意志人所建.
往前逛, 82公尺高塔的老市政廳映入眼簾. 這是14世紀留下來的寶貴建築.
老市政廳前有座市民守護神, 海神的青銅雕像. 它的四周廣場是自古以來,
市民聚會及祭典活動的杜基廣場. 如今以餐廳, 咖啡屋, 商店吸引觀光客.
往下走, 杜基大街稍微縮窄. 街底是遠眺綠門的另一城門 “ 金門 “.
白色城門上, 飾以聖經故事的金色浮雕. 路窄人多. 實在拍不到淨空的畫面.
兩幅1945年格旦斯克遭大轟炸後的市容. 今天仍高掛在 “ 金門 “ 的城牆上..
除了杜基大街之外, 老城裡漂亮的建築比比皆是. 美不勝收.
許多牆面有彩繪的, 顯然經常重漆重畫. 看上去鮮艷美麗. 實屬難得.
此地每年大約有7個月是寒冷冬季. 為將雪擋在門外, 先上石梯後才進門.
如今這些典雅的小玄關, 全成了小餐廳或咖啡屋賣錢的戶外座.
女士們大概聽說過, 琥珀是波蘭的特產. 大街小巷裡琥珀店或攤位林立.
從大小, 顏色, 有無動植物包裹其中, 到鹽水裡浮起與否. 都左右著價格.
店裡這款由黑織物串起的項鍊我最喜愛. 多大方, 獨特, 又美麗.
不過那價錢嚇得我拍完撒腿快跑. 生怕店主看到出來逮人.
老城外圍, 新式建築看起來就像世界上所有同一面貌的新城市. 普通無奇.
只有這一座戰爭紀念碑. 看來莊嚴沉重. 不只是波蘭人, 世人都該記取教訓吧 !